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速递

一份手工“文化墙”背后的温暖情怀

发布日期:2023-05-09 作者:杨玮  来源:办公室 阅读次数:

今年春天,随着一年一度电力春检工作号角吹响,笔者跟随电力工人的步伐走进一个个开闭所,用镜头记录着每一位劳动者忙碌的身影……

伴随春检工作的深入,笔者来到水建学院配电室,在学习了解电力保障工作的同时,被旁边锅炉房内一隅温馨的画面深深吸引,驻足仔细观看。在锅炉房简陋的办公桌旁,靠墙摆放着一张90年代使用的木制枣红色长椅,斑驳的长椅上本该坐人的位置横靠着一张不到1.5m2的木板,木板板面用白纸糊裹,贴满了工作照片。

职工手工制作文化请.jpg

仔细端详,发现这是一份难得的手工“文化墙”。“墙”上有四五十张工作照片,每一幅照片只有巴掌大小,被彩印后裁剪处理,尽可能的兼顾美观性,细细排列粘贴在“墙”板上,虽然简单却错落有致,“墙”板的空白处,手工写下了制作时间,并留有“工作掠影”的字样。

有一种人,心中存一份热爱,无论工作条件如何艰苦,生活环境如何简陋,总有一份热爱激励着他,手里总能出现精彩。

能源管理中心换热站班组长马赞社就是这样的人,1989年马赞社来到学校后勤,正式成为一名锅炉工,从管护锅炉做起。

60年代出生的马赞社,文化水平不高,他不懂电脑,不懂所谓文化墙是什么,更不懂使用智能手机,有时候点开工作群的视频或者链接半天搞不定,还要求助别人。

但是,在工作中,马赞社始终秉承后勤人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几十年如一日。

80年代至今,西农的供暖方式更迭换代,由燃煤到燃气,再到市政供暖,他不仅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见证了学校供暖的发展。因工作需要,马赞社也从一名锅炉工先后转变为电工、水工,但凡锅炉房能干的工种,他都通过学习和实践摸索,一点点学会,熟练掌握并成为专长,到今天成为锅炉房班长,全面管理锅炉房日常管护和运行等。

初见马师傅,头发灰白,肤色黝黑,十指粗糙,深灰色外套,说话做事非常利索,但就是这样外形典型的西北人,内心里却藏着一份细腻。

他站在锅炉前,向我们介绍每个设施功能和操作流程,指着其中一处说道“这里的标识牌只是笼统的介绍了这根管道的名称,并没有把每个不同管道功能标识清楚,我就自己整理出来,用笔写在纸上,跑出去找到打印部,让他们给我制作三个标识牌,怕时间长了坏了,我让他们给我塑封起来。这个做法得到了杨陵监督局的领导们认可,认为这个做法方便操作者和其他人识别,很好。”

8B0A4135.jpg

当众人都说他的手工制作的文化墙做的非常用心,马师说“我是个粗人,干电工这活没问题,其他啥都不懂,办公室一天忙忙的,我想做也不能给他们添麻烦,我能想到啥就做到啥程度。”话语间,马赞社流露出几分不好意思,却也感受到对他对工作和这个团队的热爱,点滴中尽显温情。

随后,笔者邀请为他和他的“文化墙”合影。马师轻轻坐在支撑“文化墙”的长椅边落,没有看镜头,看着照片,满意的微笑着。

8B0A4148.jpg

后来,锅炉房新制作了一份印刷体的工作掠影挂在另一面墙上,但是这份手工制作的“文化墙”还是被小心翼翼保留下来。

手工“文化墙”,一面是工作,一面是热爱。

这样的后勤人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在时代的长河里,每一位后勤人用自己的双手和一颗热爱的心诠释着后勤工人的对工作的热情和文化自信。


编辑:杨玮
终审:卿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