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学习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后勤学习时
【行政支部】感悟“东南窑文化” 传承“西农精神”

作者:白欢欢     来源:办公室     发布日期:2018-04-20    浏览次数:

  

  4月18日下午,行政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职工20余人参观了东南窑实验室和曹新庄试验基地,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三农情怀实践教育活动。

  在东南窑,植物保护学院赵晶老师为大家讲述了东南窑的建设历程、科研使命及东南窑里发生的“西农故事”。赵晶讲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校科研条件较为落后,条锈病又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小麦生产,每年导致我国损失小麦近60亿公斤。为延长每年的科研时间,攻克小麦条锈病防治难题,李振岐院士利用窑洞冬暖夏凉的特点,首创性地将窑洞改建为低温实验室。40年来,以李振岐院士、康振生院士为代表的两代科研专家默默坚守、无私奉献,在我国条锈病防治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凝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南窑文化”,直到现在,实验室还承担着多项国家重点项目,以及全国小麦条锈菌的毒性鉴定等任务。由于实验室内环境湿冷,不少科研人员患有关节疼痛等疾病,但是大家无怨无悔,默默为农业发展贡献力量,取得丰硕科研成果。这就是西农人的责任、担当与奉献精神。

  通过聆听讲解、参观实验室,大家无不为李振岐、康振生两位院士和我校科研专家的使命担当和奋斗攻关精神所感动。认为,简陋的窑洞既是条件艰苦所限的无奈,也是西农人独有智慧的结晶,两位院士及他们的团队在不起眼的小地方却作出了卓越成就,一方面体现了两代专家独具慧眼、独辟蹊径的科研智慧,另一方面体现了两代专家扎根杨凌、胸怀社稷、甘于吃苦的奉献精神,及火炬相传、前后继承的西农情怀。东南窑文化滋润着一代代胸怀社稷的西农人,“师承相续,相互协作,艰苦奋斗,潜心科研”的东南窑文化,是对过去的肯定也是未来的方向,已经成为一个农文化的“符号”,我们要深入学习、领悟、弘扬,团结协作,奋发有为,续写东南窑故事,让“西农精神”永续永存。

  看到充满生机、充满希望的曹新庄小麦试验基地,大家讲到,数以百计的科研人员正是在“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的西农精神感召下,顶风冒雨、默默无闻、挥洒汗水,而这只是千万亩校外科研基地的缩影。作为学校的后勤职工,更要秉承“服务教学、服务科研、服务师生员工”的后勤宗旨,发扬“自信自强、真诚奉献”的后勤精神,切实把后勤服务工作做好,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编辑:白欢欢     终审:史新立    最后更新:2018-04-20


后勤管理处 • 后勤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陕西杨凌示范区邰城路3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网站负责人:卿明华  管理员:史新立 杨玮  联系电话:87081069